INNOVATION & CREATION
什么標準叫混得差呢?我們都知道壞是通過和好比較出來的一個主觀感受概念,這里似乎就需要把問題等值為:什么標準叫混得好?如果以畢業就入紅圈所、外資所,月薪2W起步,經手案件都是億萬標的,客戶都是500強企業,兩年內獨立案源,五年內成為合伙人為好的一種標桿,那我覺得目前有執業證的大部分律師都混得不怎么樣。
如果要在我們這群差生里再劃等級,那挺不過1年實習期和2年初期就轉行的前律師大概混得是最不濟的了吧。
其實從投入產出比來看,念法律從來都不是走上人生巔峰的最優路徑,本科4年+研究生2年,為了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你除了需要掌握普羅大眾看法制頻道就能耳熟能詳的刑法、民法通則、憲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還需要熟悉三大程序法、國際法、法律文書撰寫、法律實務英語等。
探究晦澀難懂的基礎法理學,時刻關注兩高關于法律適用的各類司法解釋、權威案例。最煩人的是等你好不容易理清了體系記熟了內容,一個修正案或者新法頒布就可能打亂你的節奏,讓你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在實習期和執業期你還需要因為工作需要,檢索查閱各類不常見的部門規范性文件、行業規定、地區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等。
如果是涉外案件那還需要了解國際條約、國際慣例、雙邊條約、其他當事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等。斡旋在公檢法等ZF部門之間,還要提防著你的對手和你自己的當事人,出差加班都是常態,理想中的星級酒店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是商務酒店。
所以并沒什么能在朋友圈秀一波的機會。我記得剛實習那會兒,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分錢沒賺到不說,還要向司法局自費備案費,經常坐在末班的公交車上望著城市耀眼的霓虹燈,心里問自己我還有沒有希望?真是回憶起來都倍感心酸!
律師的入門門檻看似很高因為需要掌握的知識面廣,知識點繁瑣還必須不斷學習,律師的行業門檻也可以很低,因為最早的時候職業資格考試并不要求相關專業背景,這也導致了很多其他專業的學生特別是本科非法專生加入到行業競爭中來,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搶資源現象是突出的。
很多本專業的學生可能辛辛苦苦捱過法考,找到實習所,渡過見習期才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這行。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們國家見習律師的生態環境,最低的聽說才1000塊錢一個月,真還不如工地搬磚的掙的多。
肯定有很多人聽過“勸人學法,千刀萬剮”的戲言,其實它并不是一句戲言,選擇成為一名律師你必須足夠熱愛,而僅有熱愛還是不夠的,你最后可能會發現原來付出了那么多,吃了很多苦,薪資水平才只是一個社會平均工資,有可能還達不到社平工資呢。
回頂部